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篋毒蛇譬經》經文《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三》Cbeta 大藏經 Wiki -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Yahoo

《篋毒蛇譬經》經文《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三》Cbeta 大藏經 Wiki -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 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篋毒蛇譬經》經文《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三》Cbeta大藏經Wiki

【經錄部類】〔阿含部類〕〔阿含部〕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冊 No.
99
《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三。宋 天竺 三藏 求那跋陀羅 譯)

(一一七二 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有四蚖蛇,兇惡毒虐,盛一篋中。

時有士夫,聰明不愚,有智慧,求樂厭苦,求生厭死。

時有一士夫語向士夫言:汝今取此篋盛毒蛇,摩拭洗浴,恩親養食,出內以時。若四毒蛇脫有惱者,或能殺汝,或令近死,汝當防護!

爾時,士夫恐怖馳走,忽有五怨,拔刀隨逐,要求欲殺。〔人復語言:有五怨拔刀隨逐,要求欲殺。〕汝當防護!

爾時,士夫畏四毒蛇及五拔刀怨,驅馳而走,人復語言:士夫!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汝當防護!

爾時,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怨及內六賊,恐怖馳走,還入空村。見彼空舍,危朽腐毀,有諸惡物,捉皆危脆,無有堅固。

人復語言:士夫!是空聚落,當有群賊來,必奄害汝。

爾時,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賊、內六惡賊、空村群賊而復馳走,忽爾道路臨一大河,其水浚急。但見此岸有諸怖畏,面見彼岸安隱快樂,清涼無畏。無橋、船可渡得至彼岸,作是思惟:我取諸草木,縛束成〔筏〕,手足方便,渡至彼岸。

作是念已,即拾草木,依於岸傍、縛束成〔筏〕,手足方便,截流橫渡。如是士夫,免四毒蛇、五拔刀怨、六內惡賊,復得脫於空村群賊,度於浚流,離於此岸種種怖畏,得至彼岸安隱快樂。」

「我說此譬,當解其義。

比丘!篋者,譬此身色,麤四大、四大所造,精血之體,穢食長養,沐浴、衣服,無常變壞危脆之法。

毒蛇者,譬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地界若諍,能令身死,及以近死;水、火、風諍,亦復如是。

五拔刀怨者,譬五受陰。

六內賊者,譬六愛喜。

空村者,譬六內入。善男子!觀察眼入處,是無常變壞;執持眼者,亦是無常虛偽之法。耳、鼻、舌、身、意入處,亦復如是。

空村群賊者,譬外六入處。眼為可意、不可意色所害,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為可意、不可意法所害。

浚流者,譬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河者,譬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此岸多恐怖者,譬有身。

彼岸清涼安樂者,譬無餘涅槃。

〔筏〕者,譬八正道。

手足方便截流渡者,譬精進勇猛。

到彼岸婆羅門住處者,譬如來、應、等正覺。

如是比丘!大師慈悲,安慰弟子,為其所作,我今已作,汝今亦當作其所作!於空閑樹下,房舍清淨,敷草為座,露地塚間,遠離邊坐,精勤禪思,慎莫放逸,令後悔恨,此則是我教授之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七處善: 苦、集、滅、道、味、患、離 [阿含經 佛學辭典] wiki -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 Powered by Discuz!

七處善: 苦、集、滅、道、味、患、離 [阿含經 佛學辭典] wiki -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 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七處善:苦、集、滅、道、味、患、離 [佛學辭典]wiki





七處善





[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善是「善巧」,熟練的意思,即熟練於契合真理的了知五陰及其集、滅、道、味、患、離等七處。





[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術語)觀法之名。一觀色為苦,二觀色為集,三觀色為滅,四觀色為道,五觀色為愛味,六觀色為過患,七觀色為出離。前四種觀色之四諦,色愛味之言,重觀色之集。色過患之言,重觀色之苦,色出離之言,重觀色之滅諦。如是受想行識各七,故為三十五也。不過七,故但曰七處善。見婆沙論百八十三,俱舍光記二十三。





[佛光阿含藏]

七處善(sattatthāna-kusala)(巴),七處善巧。





[阿含辭典 (莊春江)]

「善」(kusala)是「善巧;熟練」的意思,即熟練於苦、集、滅、道、味、患、離等七處。(同義詞「苦集滅道味患離」)





[佛光大辭典]

乃觀法之一。略稱七善。此說見於阿含經與一切有部之說。自七方面如實逐一觀察五蘊,如以色為例,觀色本身(果)與其所生原因(因)、消滅之相狀(滅)、至滅之實踐道(對治道)、成為執著對象之可愛面(愛味)、成為嫌惡對象之不可愛面(過患),甚至超越以上二面(出離)而如實作觀。〔雜阿含經卷二〕





http://www.muni-buddha.com.tw/buddhism/dictionary-google.html


在家多有惡因緣。優婆塞戒經講錄(三6-3~6-6) 白話解釋 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在家多有惡因緣。優婆塞戒經講錄(三6-3~6-6) 白話解釋 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在家多有惡因緣。優婆塞戒經講錄(三6-3~6-6) 白話解釋 wiki


癸二 別以四因明大悲

『善男子!未得道時,作如是觀,是名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何以故?未得道時,雖作是觀,觀皆有邊,眾生亦爾;既得道已,觀及眾生皆悉無邊,是故得名為大悲也。未得道時,悲心動轉,是故名悲;既得道已,無有動轉,故名大悲。未得道時,未能救濟諸眾生故,故名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濟,故名大悲。未得道時,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與慧共行,故名大悲。』

要證生空,即人我空,或生、法──人我、法我──空之智,如聲聞須陀洹果以上,或辟支佛以及初地菩薩,方謂之得道。若就廣義言,初住發菩提心之勝解行地,亦可謂得道。得道之後,法法無邊,以得生法空其智無邊故,觀眾生亦無邊,故名大悲。又生法空智,一切平等,雖與眾生種種苦相應而智不動,常常如此,故名大悲。未得道時則否,故只名悲。又從功用上講,(三6-3)以普救與否及與慧共行與否,為悲與大悲分別之標準。此以四種相顯明大悲。


(三6-3) 以是否能夠普遍救濟諸眾生?以及是否身口意三業與智慧共行?



壬三 結示修悲利益
癸一 總明修悲菩薩益

『善男子!智者修悲,雖未能斷眾生苦惱,已有無量大利益事。善男子!六波羅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

與眾生相親相愛而無怨對,故有無量利益。

癸二 別顯在家菩薩益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修悲,是不為難,在家修悲,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有惡因緣故。善男子!在家之人若不修悲,則不能得優婆塞戒,若修悲已,即便獲得。善男子!出家之人,(三6-4)唯能具足五波羅蜜,不能具足檀波羅蜜,在家之人則能具足。何以故?一切時中一切施故。是故在家應先修悲,若修悲已,當知是人能具戒、忍、進、定、智慧。若修悲心,難施能施,難忍能忍,難作能作,以是義故,一切善法悲為根本。』


(三6-4) (因為小乘佛教出家人不持金銀錢財不能圓滿布施波羅蜜,)只能夠具足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五種波羅蜜,


在家之人,(三6-5)為一身、一家之計,以惡緣多故,不易修悲。但得優婆塞戒與否,必以能修悲與否為斷,即以修悲為戒體故。真能發心之在家人,多能樂善好施。出家之人,以法施為多而難行財施,在家之人,兩施俱能具足。然行施先應修悲,所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故在家菩薩應注意修悲。非然者,則貪、瞋易起,而動輒作惡矣。大乘智慧,無悲則不能起,無悲之智,不過口頭上,書本上之智慧而已,離開口頭、書本則無智慧。


(三6-5) 為了維持自己本身、或是一整個家庭的生計(為了生活上的種種花費,必須從事賺錢的工作),



癸三 結成修悲廣大益

『善男子!若人能修如是悲心,(三6-6)當知是人能壞惡業如須彌山,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所作少許善業,所獲果報如須彌山。』

悲心如火,惡業如薪,有火可燒薪盡,有悲可滅惡盡,故不久可成正覺。

(三6-6) 應當知道:此人能夠破壞滅除堆積如須彌山高廣的惡業,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三十六因明生悲心。優婆塞戒經講錄(二5-7~6-1) 白話解釋 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 Yahoo Facebook PTT

三十六因明生悲心。優婆塞戒經講錄(二5-7~6-1) 白話解釋 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三十六因明生悲心。優婆塞戒經講錄(二5-7~6-1) 白話解釋 wiki 


(19)又見眾生為煩惱火之所燒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20)又見眾生為五欲樂造無量惡,是故生悲。(21)又見眾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飢者食於毒飯,是故生悲。(22)又見眾生處在惡世,(三5-7)遭值虐王,多受苦惱,猶故放逸,是故生悲。(23)又見眾生流轉八苦,不知斷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24)又見眾生飢渴、寒熱,不得自在,是故生悲。(25)又見眾生毀犯禁戒,當受地獄、餓鬼、畜生,是故生悲。(26)又見眾生色力、壽命、安隱、辯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27)又見眾生諸根不具,是故生悲。(28)(三5-8)又見眾生生於邊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29)又見眾生處饑饉世,身體羸瘦,互相劫奪,是故生悲。(30)又見眾生處刀兵劫,更相殘害,惡心增盛,當受無量苦報之果,是故生悲。(31)又見眾生值佛出世,聞說甘露淨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32)又見眾生信邪惡友,終不追從善知識教,是故生悲。(33)又見眾生多有財寶,不能捨施,是故生悲。(34)又見眾生耕田種作,商賈販賣,一切皆苦,是故生悲。(35)又見眾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屬、宗室、不相愛念,是故生悲。(36)善男子!有智之人,應觀非想非非想處所有定樂,如地獄苦,一切眾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


(三5-7) 遭逢值遇會殘害虐待人民的國王,
(三5-8) 又看見眾生投生在邊地卑賤的種族不能見聞佛法,


此即佛以三十六因明生悲。若佛大悲,須了眾生性空。三十六因者:一、深見眾生沉沒苦海、欲拔救故。二、見眾生無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之三念,欲彼具足故。廣說還有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亦是見賢思齊之意。三、即怨親平等無分別故。四、見眾生無有開示指導,欲示導故。五、見諸眾生沈耽五欲,──即財、色、名、食、睡──而又放逸,欲救濟故。六、見眾生等為財物所束縛而造惡,欲令捨離故。七、見眾生以色力健美、壽命延長而生驕慢,欲令悔改故。八、惡知識、即惡友,誑惑、即故意顛倒是非,偽似親愛,如六師外道,欲令眾生遠離故。九、苦略有三:即苦苦、行苦、壞苦,欲令眾生知苦斷苦故。十、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三:貪、瞋、癡之十惡,欲令斷絕故。十一、渴求財、色、名、食、睡之五欲,愈求愈苦,欲令悔改故。十二、不樂苦而反造苦因,欲求樂而不造樂因,欲令離此倒行故。十三、我所、即我所有,所有、即法律上所有權義,(三6-1)非但我所有空,四大皆空,五蘊非有,何處去覓我?眾生不知,欲令知故。十四、有,有三有、五有、二十五有等之別,五有、即五道,謂人、天、地獄、餓鬼、畜生、之五趣,欲令超出此流轉故。十五、畏而又造,愚而不知,欲令知故。十六、多有因身心疾病等而更造殺生業者,欲令悔改故。


(三6-1) 不但「我」、「我所有」是生滅虛幻不實的空無,


十七、斷別離苦,先得斷愛,欲令斷故。十八、除無明黑闇,須要智慧光明,欲令熾然光明故。十九、除卻煩惱火,須用三昧水,三昧即定,所謂心靜自然涼,欲令得此故。二十、五欲本非樂,欲令勿以此造惡故。廿一、又有明知五欲之苦,而仍求之不息,欲令心息故。廿二、遇暴王不知求避而放逸,欲令悔改故。廿三、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欲令斷除故。廿四、飢渴、寒熱,欲令自在故。廿五、眾生不自見毀戒得苦報,欲令悔改故。廿六、(三6-2)色力即健康,壽命即命根 ,長久安樂,均不能自在者,欲令自在故。廿七、諸根不具,為惡業所感,欲自悔改故。  廿八、邊地、即無佛法教化之地,欲令得佛法教化故。廿九、如現世互相搶奪之匪,皆因飢饉羸瘦,欲令免除故。三十、世界大戰,更相殘害,當受無量之苦,欲令免除故。在此時、如各國人皆想弭戰爭,求和平,即可從此生悲發心而實現和平。卅一、雖聞佛說法,每不能受持,欲令其改變故。卅二、從邪棄正,必受大苦,欲令反其道故。卅三、有寶不施,由此造惡,欲令悔改故。卅四、農工商苦,欲令解除故。卅五、不相愛亦惡業所感,欲令改悔故。卅六、總言一句,三界皆苦,而生非想非非想天,壽命經八萬大劫,然以佛法觀之,將來還有墮落地獄之苦,以在輪迴中故;一切眾生亦莫不然。前三十五為分別言之,此第三十六為總括說也。因見眾生有此種種之苦,所以生悲。


(三6-1) 經文所說的「色力」即是「健康」,「壽命」即是「命根」(生命的根本),希望健康與壽命能長久安寧喜樂,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悲心為發菩提心之因。優婆塞戒經講錄(三4-7~5-6) 白話解釋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 Yahoo

悲心為發菩提心之因。優婆塞戒經講錄(三4-7~5-6) 白話解釋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悲心為發菩提心之因。優婆塞戒經講錄(三4-7~5-6) 白話解釋 wiki 


癸二 正辨悲是生因

『善男子!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今當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發心,是故悲心為生因也』。

發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生因者,即是大悲;無上菩提心非有大悲則不能發。不欲了脫生死,亦不能發菩提心。然小乘雖欲了脫生死,但無大悲,亦不能謂為發無上菩提之心。故修發菩提心,要從大悲修起。如穀播種,無種則穀不生,發菩提心亦然,無大悲則菩提心不生。』


辛二 問答修悲
壬一 善生問修悲法

『世尊!云何而得修於悲心』?

此即善生問如何而得修悲。

壬二 如來說修悲相
癸一 三十六因明生悲

『善男子!(1)智者深見一切眾生沈沒生死苦惱大海,為欲拔濟,是故生悲。(2)又見(三4-7)眾生未有十力(三4-8)四無所畏、大悲、三念,我當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3)又見眾生雖多怨毒,亦作親想,是故生悲。(4)又見眾生迷於正路,無有示導,是故生悲。(5)(三5-1)又見眾生臥五欲泥而不能出,猶故放逸,是故生悲。(6)又見眾生常為財物、妻子纏縛,不能捨離,是故生悲。(7)又見眾生以色命故而生憍慢,是故生悲。(8)又見眾生為惡知識之所誑惑,故生親想,如六師等,是故生悲。(9)(三5-2)又見眾生墮生有界,受諸苦惱,猶故樂著,是故生悲。(10)又見眾生造身、口、意不善惡業,多受苦果,猶故樂著,是故生悲。(11)又見眾生渴求五欲,如渴飲鹹水,是故生悲。(12)又見眾生雖欲求樂,不造樂因,雖不樂苦,喜造苦因,欲受天樂,不具足戒,是故生悲。(13)(三5-3)又見眾生於無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14)(三5-4)又見眾生無定有性,流轉五有,是故生悲。(15)又見眾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業,是故生悲。(16)又見眾生受身心苦而更造業,是故生悲。(17)又見眾生愛別離苦而不斷愛,是故生悲。(18)(三5-5)又見眾生處無明闇(三5-6)不知熾然智慧燈明,是故生悲。


(三4-7) 一切眾生沒有佛陀的十種智力(1.處非處智力 2.業異熟智力 3.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 4.根上下智力 5.種種勝解智力 6.種種界智力 7.遍趣行智力 8.宿住隨念智力 9.死生智力 10.漏盡智力)、
(三4-8) 佛陀說法時勇猛安穩具有四種無所畏懼的自信(1.一切智無所畏 2.漏盡無所畏 3.說障道無所畏 4.說盡苦道無所畏)、
(三5-1) 又看見眾生倒臥在五欲(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的泥淖(ㄋㄠˋ)中而不能出離,
(三5-2) 又看見眾生墮落六道輪迴投生於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三5-3) 又看見眾生於「無我」、「無我所有」的世間生起了「有我」、「有我所有」的錯誤思想,
(三5-4) 又看見眾生沒有確定具備聲聞、緣覺、菩薩的種性,而流轉於(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道之中,
(三5-5) 又看見眾生處在愚癡無明昏闇之中,
(三5-6) 不知道佛法猶如燃燒猛烈的火燄能令智慧如燈照明一切,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2015年9月25日 星期五

佛教戒律學綱要: 六因。能作因俱有因。優婆塞戒經講錄(三3-5~4-6) 白話解釋wiki

六因。能作因俱有因。優婆塞戒經講錄(三3-5~4-6) 白話解釋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六因。能作因俱有因。優婆塞戒經講錄(3-5~4-6) 白話解釋 wiki
 


六因:在大小乘論皆說之:(3-5)一、能作因,二、俱有因(3-6)三、同類因,四、相應因(3-7)五、遍行因,六、異熟因。七因者:法華經並無明白說七因之文,不過在方便品內有十如是,除後二──果報及本末──其前即為七因。八因者:即十二因緣中現在八支,所謂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九因者:出大城喻經。十因者:摩男優婆塞、為佛之弟,即須承王位欲出家未能者。(3-8)此二經,待考。大乘論中有明十種因者,即(4-1)一、隨說因,二、觀待因(4-2)三、牽引因,四、生起因(4-3)五、攝受因,六、引發因(4-4)七、定異因,八、同事因(4-5)九、相違因,十、不相違因。前六因、俱舍論詳說之;十因、瑜伽師地論論之亦詳。

(3-5)
一、能作因:謂眼與色為緣,能生眼識;乃至意與法為緣,能生意識等,皆名能作因。
二、俱有因:謂心與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濟,故名俱有因。
(3-6)
三、同類因:謂過去善法與現在善法為因,現在善法與未來善法為因,故名同類因。惡法、無記法,亦復如是。
四、相應因:謂心王與心所共相應,故如親友知識和合成事,故名相應因。
(3-7)
五、遍行因:謂苦集二諦下之見思惑也。此見思惑遍於二諦,故名遍行因。
六、異熟因:謂行善惡因,得善惡報,異世而熟,故名異熟因。
(3-8) 「大城喻經」、「摩男優婆塞經」這兩部佛經在大藏經中找不到,所以暫時存疑,留待查考。
(4-1)
一、隨說因: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惑業繫縛之法,及不繫縛之法,隨其見聞覺知而起言說。
二、觀待因:諸有情欲求三界有繫縛之樂,及出世間不繫縛之樂,於彼之所緣或為求得,或為受用,觀彼而對待。
(4-2)
三、牽引因:由淨不淨之熏習,三界善惡諸行,於善惡之趣中,牽引善惡之自體。

四、生起因:依現世善惡之業因而起未來之苦樂果也。
(4-3)
五、攝受因:三界之惑業繫縛之法,及不繫縛之法,悉為真實之見所攝受。

六、引發因:善、惡、無記之種子起現行時,能夠引發同類之勝果。
(4-4)
七、定異因:三界繫縛諸法及不繫縛法,自性功能定有差異。

八、同事因:由自性功能之和合,生三界繫縛之法及不繫縛之法,亦成辦和合。
(4-5)
九、相違因:三界繫縛之法及不繫縛之法將生時,若有障礙現前,則不得生。

十、不相違因:三界繫縛之法及不繫縛法將生時,若無他障礙,現前則便得生。



十一因者:在漢文智印經不可考,但說有七因發菩提心:一、如佛菩薩發菩提心,二、正法將滅為護持故發菩提心,三、見諸眾生眾苦所逼起大悲念發菩提心,四、菩薩教餘眾生發菩提心,五、布施發心,六、因他發菩提心而發心,七,見如來相好莊嚴與聞佛教而發心;或漢譯簡略故。十二因:即十二因緣,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以其展轉為因,故名為十二因。有漏、如壼漏則茶盡,屋漏則水滴。無漏之法,(4-6)分別說其因則為數無量無邊,如說六波羅蜜,八萬四千波羅蜜,無量數波羅蜜;有漏之法亦然。有智之人,為欲盡知有無漏一切因,故發菩提心。佛以悉知一切法無量無邊因,故稱為一切智者。

(4-6) 如果要分別仔細說明「無漏法的因」則其數量是無量無邊的,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為什麼一定要學佛呢? ( 30秒就能覺悟 ) Buddhism Quest Wiki -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 Wiki 弘憶論壇 Facebook

為什麼一定要學佛呢? ( 30秒就能覺悟 ) Buddhism Quest Wiki -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 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Q 158 ( 佛學問答Buddhism Quest Wiki
)

為什麼一定要學佛呢? ( 30秒就能覺悟 )

有一位住在上海的居士,特地前往文殊講堂,向慧律上人請法。

居士說:「師父,我等一下就要趕飛機回去上海,可否請您用30分鐘的時間,為弟子開示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學佛呢? ”」

慧律上人回答: 「可以,不過並不需要用到30分鐘。」

居士說:「那...開示10分鐘也行。」

慧律上人回答: 「嗯,也不需要用到10分鐘。」

居士說:「那...要多久的時間呢?

慧律上人回答: 「只需要30秒就行了。以下的開示要仔細的聽清楚,我唸一句你要跟著唸一句。」

天是棺材蓋
地是棺材底
無論闖哪裡
總在棺材裡

居士聽完開示之後恍然大悟,果然,人是一定要學佛(覺悟)才行哪!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分享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惟靈廓徹 體用周隆。禪宗法脈 臨濟宗下二十五世 Buddhism Wiki -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Google Yahoo

惟靈廓徹 體用周隆。禪宗法脈 臨濟宗下二十五世 Buddhism Wiki -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 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惟靈廓徹 體用周隆。禪宗法脈
臨濟宗下二十五世
Buddhism Wiki




臨濟下二十五世(碧峰下第七世)突空智板禪師演派十六字。

智慧清淨  道德圓明  真如性海  寂照普通


五臺峨嵋 普陀前寺續演三十二字。

心源廣續  本覺昌隆  能仁聖果
常演寬宏  惟傳法印  證悟會融
堅持戒定  永紀祖宗


普陀後寺從突空下通字派接續演四十八字。

湛然法界  方廣嚴宏  彌滿本覺
了悟心宗  惟靈廓徹  體用周隆
聞思修學  止觀常融  傳持妙理
繼古賢公  信解行證  月朗天中